一.停用一段时间后,自来水“变黄”是怎么回事儿?
随着管道、水龙头的长期使用,特别是老旧社区的管道内壁会有铁锈等附着物。在刚打开水龙头时,瞬间压力很大,这些附着物会随水一起流出,看起来浑浊发黄。
另外,在停水之后,在启闭阀门的过程中,由于水压变化和水流方向改变,会将管道内壁锈蚀物冲出,也有可能会出现黄色浑浊的水。
解决办法:
将水龙头打开,放水一段时间后,黄色就会消失。
二.自来水“变白”是怎么回事儿?
俗称“白水”,也称为“牛奶水”。自来水“发白”是因为水厂或泵站出水压力高,空气混溶水中,当龙头放出时,经压力作用分解成微小气泡(凭肉眼观察不到),气泡的紧密排列就会让人感觉流出的水呈乳白色。这种情况属于暂时的、可逆的物理现象,属于正常,可放心饮用。
解决办法:
在静置数秒钟后,这些小气泡会慢慢消失,水就会变得清澈。
三.自来水“变蓝”是怎么回事儿?
用户为保持卫生洁具的结净,往往在马桶水箱内放入洁厕灵,水箱内即成蓝色。
一般情况下,在管网压力的作用下,水的流向是正向的。即使不用水,因为管内有压力,外部的水也不会进入管道。
自来水“发蓝”通常发生在停水后恢复供水的短时间内。因为马桶水箱进水管单向阀不起作用,所以在开启阀门或水龙头的瞬间,由于水流的突然变化使楼上未用水的管内产生了极小的瞬时负压,便会出现虹吸回流的现象。
解决办法:
将水龙头打开流动放水至水澄清即可。
可在马桶水箱和进水口处安装逆止阀,完善马桶水箱的单向阀,阻止回流污染管网。
四.水中有消毒水味,是不是水质有问题?
根据国家卫生饮用水相关要求,自来水中必须保证一定的余氯量,才能有效抑制自来水中的微生物在输送过程中复苏滋生,确保用户终端用水安全。由于用户距水厂有远有近,管网中余氯含量大小会有一定差异,用户对水中氯味的感觉也会不同。
处理建议:
自来水煮开后敞开静置一段时间,氯味将逐渐消散。
五.为什么家中装滤水器,滤芯内会附着一些垢状沉淀物?
自来水不等同于纯净水,在自来水中会有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溶于水的微粒。虽然这些微粒对人体无害,但它们在一定的环境条件或滤膜的截留作用下,会慢慢沉淀并累积在蓄水池池底或滤水器滤芯内,形成水垢,时间一长就会被用户发现。
处理建议:
及时清洗蓄水池、滤水器滤芯或更换滤芯。
六.自来水“变褐”是怎么回事?
您遇到过以下这种情况吗?
净水器推销人员分别对农户家中的自来水和纯净水进行水质检测,经过几十秒的电解后…
纯净水:呈黄色。
结论:没有产生铁锈是因为净水器把有害物质去掉。
自来水:由黄色变绿色,最后表面浮有一层褐色的膜。
结论:这些褐色物质是铁锈,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最终推销人员告诉您,您家里的自来水有问题,借此推销他们的净水器设备。
自来水变浑浊的现象是正常的电解水反应,由于自来水中的钙、镁等离子属电解质,电解仪阳极的铁棒放入自来水后,铁被电解后溶于水中,形成二价铁离子(黄绿色)、氢氧化铁(灰色)、三氧化二铁(红褐色)、四氧化三铁(黑色)。
而纯净水不含导电的钙、镁离子,不发生电解反应,故纯净水不变色。
但如果在纯净水中加入一点人体所需或盐或糖,再进行测试,水体照样会变浑浊。
由此可知,其实电解水实验并不假,只是推销人员把实验原理歪曲了,误导消费者。
七.烧水时产生的水垢对身体有影响吗?
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碳酸镁等,钙和镁作为矿物质,非有毒有害物质。自来水是由天然水净化而成,水中含有微量的钙等矿物质,在加热后水中部分矿物质形成水不溶物析出,极易附着在加热容器的内壁或漂浮于水面,便是大家肉眼可见的“水垢”。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溶解性总固体(TDS)的限值为1000mg/L。我市自来水溶解性总固体稳定保持在限值以下。
处理建议:
1.小苏打:烧水时放1小匙小苏打,烧沸5分钟水垢即除。
2.柠檬:放入切片柠檬,沸水5分钟,再浸泡2分钟即除。
3.醋:加入白醋后均匀浸润容器内壁,静止一段时间即除。
八.反复烧开的千滚水真的有毒吗?会致癌吗?
国家规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是亚硝酸盐≤1mg/L。将自来水煮沸1-20次后,分别检测每次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结果显示每沸腾一次,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略有上升,但是即使沸腾了20次的水,亚硝酸盐含量仍在0.05mg/L之下,远低于国家标准上限值,是安全的!
处理建议:
生活中需要喝热水时,正常烧开自来水就行。
主办单位: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党政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