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园区管理办公室,各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各部门和单位:
《武汉经开区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管委会办公室
2021年10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武汉经开区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实 施 方 案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武政〔2020〕17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成满足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精密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建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全区自动气象站标准化率达到80%,重点区域自动气象站网密度小于5公里;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彰显,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8%,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8.5%;城市和乡村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85分以上。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军山新城建设等重大战略气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气象技术应用、装备和人才队伍水平显著提高。
二、工作措施
(一)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1.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按照《武汉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要求,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分类处置、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坚持属地为主、综合减灾原则,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先导作用。修订完善《武汉经开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与责任人动态名录库,建立健全区、街道、园区、部门的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体系和预警联防联动机制。(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管理办)
2.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组织开展暴雨、干旱、高温、低温、大风、雪灾、雷电等分灾种的气象灾害普查和风险区划,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气象巨灾保险。在区气象预警中心建设气象科普馆,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体系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纳入中小学科普教育体系,纳入党员干部日常培训学习内容,推动气象科普宣传进课堂、进讲堂。(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发改局、区科经局、区教育局、工委党校)
3.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开展应急管理、水务、自然资源规划、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和单位的跨行业专业大数据综合分析及应用。发展基于影响的气象预报和基于风险的气象预警。深化森林火险气象风险等级、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等气象风险预报,提升城市夏季渍涝和冬季融雪防冻气象风险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设施建设,增强公共媒体气象服务信息传播力度,统筹城乡广播、显示屏、大喇叭等装置和公共新媒体服务平台资源,建立预警信息即插即播和绿色发布机制,进一步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保障及时性。(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水务湖泊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城管执法局、区融媒体中心)
(二)提升“最美车谷”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1.加强生态安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气象灾害监测评估和风险预警,强化气象卫星遥感在生态监测和评价中的应用,加强龙灵山、汤湖公园等湿地生态状况气象监测、生态风险气象预警等业务服务。开展休闲、宜居、康养等生态气候资源评估,积极创建城市“天然氧吧”国家级气候品牌。开展暴雨、低温雨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城市热岛效应对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影响的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业务,提供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损失评估服务。(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气象局)
2.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及利用气象服务。完善生态气象监测站网,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环山绿道建立负氧离子、紫外线等生态气象要素观测站,提高重点生态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区域大气污染形势联合分析会商、综合研判和应急联动,提高重污染天气响应和管控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建成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站点,实施改善空气质量、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涵养、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等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专项行动。(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气象局,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管理办)
3.提升都市农业气象保障能力。结合区农业产业布局,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都市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充分挖掘区气候资源,创建甜玉米、湘口螃蟹等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品牌。发展智慧气象为农服务,利用“互联网+气象”为登宝隆、东荆阳光、恒大农业等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定制、智能化推送的气象服务信息。(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农业农村局,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管理办)
(三)提升“智慧气象”气象服务能力
1.做好重点行业领域气象保障。发展面向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预报评估业务。完善城市大脑,将专业气象信息纳入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提升面向城市交通网、市政网、保障网等相关行业领域的专项气象保障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大数据中心、区住建局、区城管执法局、区水务湖泊局、区应急管理局)
2.强化民生气象服务。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管委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提高城市气象智能观测、灾害风险智能感知和分区预警能力。建设智慧气象工程,建立气象服务产品智能加工制作业务平台,发展微信、客户端等网络定制服务,探索基于场景的智慧气象服务,实现气象服务在线互动、全媒体快速推送。(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融媒体中心)
(四)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精准化水平
1.完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切实保护气象探测环境,落实新建国家气象观测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工作。完善气象灾害地面监测系统,实施区域自动气象站标准化改造,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防御重点区域增设气象监测站点,实现六要素基础气象观测全覆盖。科学布设大气电场仪观测网,提升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财政局、区气象局,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管理办)
2.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加强气象、水务、环境、农业等部门气象灾害相关监测数据的整合融合,优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数据库,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和预警系统。构建智能化的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无缝对接区应急指挥中心,提升气象预警精准发布能力。(责任单位:区水务湖泊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大数据中心)
3.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多渠道积极筹措各方资源支持气象科技创新,开展气象核心关键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强化本地天气特征规律研究和先进技术平台的本地化移植释用。完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责任单位:区科经局、区气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管委会分管负责人任组长,管委会办公室分管负责人和区气象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统筹推进全区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加强财政保障。将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统筹安排项目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建立地方财政稳定保障机制。
(三)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将气象系统干部纳入干部培养计划,将气象高层次科技人才纳入人才工程,发掘一批、培养一批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主办单位: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党政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