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关于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园区,各街道,区直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关于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已经工委、区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党政办公室

2019年10月10日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关于落实促进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

实 施 方 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和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及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工作部署,落实全省“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全面推进武汉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树立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调整、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新形势新要求,努力在先进技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以更宽广的视野、创新的思路、开放的方法,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区域谋划、布局和发展经济、城市、民生,推动武汉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担当好中部地区崛起和“三化”大武汉的核心引擎。

二、工作目标

按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开放带动、生态环境、民生保障协同的发展体系。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强基固本,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知名车都”。站高谋远,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通用航空、智能家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壮大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促进产业聚变,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力争地区生产总值保持每年8%左右增速,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每年达到两位数以上增长。

(二)科技创新竞争有力。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争取每年新引进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器5家以上,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以上。

(三)开放发展更有活力。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建设高水平综合保税区,推进港区联动,积极对接“一带一路”,紧抓招商引资,争取新登记外资企业数、新增注册资本、出口创汇、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四)民生保障明显改善。努力改善民生,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生态宜居车都。确保全区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空气质量优良率逐年提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逐年改善,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强。

三、重点任务

(一)着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着力打造世界知名车都。继续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紧盯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开展补链、强链、延链行动,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整车产业规模,关注重点企业,支持神龙、东风雷诺等企业加快新款车型研发设计和市场经营体系的提升,支持东风自主品牌汽车加快智能工厂改造和东风技术中心的建设,助推神龙、东风雷诺、东风乘用车等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东风日产云峰、吉利整车与飞行汽车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进一步提升开发区整车实力。围绕整车项目,引进上下游关键零部件项目,形成“引进一家、招来一串、带动一批”的联动效应。牢牢抓住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建设机遇,加快引进一批自动驾驶、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汽车芯片、智能传感、高精地图与算法、车联网、车用新材料等“卡脖子”项目和核心技术,构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双轮驱动、锂电与氢燃料并驾齐驱的下一代汽车发展格局。鼓励发展汽车研发检测、共享出行、汽车金融、二手车交易、汽车文化、汽车物流等汽车服务业,以服务促融合,靠服务强智造,用服务补功能。(责任单位:经信局、招商局,相关园区)

2.大力培育新产业增长极。大力引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智慧家居、通用航空、新材料等产业领域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构建多产业支撑发展格局。以人工智能产业园项目为抓手,着力发展以机器人产业为核心的智能化生产服务业,全面推进汽车生产线设计及智能机械手制造、机器人华中总部及生产基地等项目,构建“人工智能—机器智能—智能制造”三智融合的产业生态圈,推进“机器人之都”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无人驾驶智慧系统、“互联网+”数字经济华中研发和产业化基地项目尽快落地。积极引导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依托中国建筑设计院、中建三局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等项目与智能家电产业,引进一批高端智能家居企业,加速建设“智能家居之都”。进一步完善提升汉南通航机场功能,打造中部通航枢纽。加快本田公务机维修等项目推进步伐,尽快形成通航制造和通航服务双业并举发展格局。(责任单位:招商局、经信局、智慧生态城、通航产业园、先进制造产业区、商务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城乡建设局、国土规划局)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融合,着力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重点引进和培育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投资、研发、管理、销售等“微笑曲线”顶端的企业总部以及建筑企业总部,构建总部经济集聚区。紧抓建设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水运口岸的契机,加快推进武汉物流园、正新物流华中运营总部、汽车物流多式联运基地等项目落地。依托华中智谷,大力发展产品创新设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系统集成设计等工业设计类产业,有效推进紫光CBIM、设计集团华中区域总部等项目。大力引进金融服务业企业,紧抓东风财务公司总部、金融基金总部、中金资本华中总部、汽车融资租赁等项目,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发展新型城市综合体、高端教育培训、卫生医疗、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推进冰雪运动小镇、三甲综合医院及健康医养中心、儿童乐园、综合文旅城等项目,全面提升全区生活质量和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商务城、港口物流园、招商局、智慧生态城、经开综保区)

(二)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加快培育集聚创新主体和载体。构建创新型企业梯队发展体系。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高成长企业(科技‘小巨人’‘瞪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标杆企业”的培育路径,加快培育行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分类施策、梯次推进,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创新企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紧密合作,依托国家级中部技术转移中心分所、湖北省技术交易所开发区分站、科惠网海创云分平台,借助其资源优势建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项目库,多管齐下构建高新科研院所科研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建专业技术支撑平台,组建高校(院所)企业联合研发中心、成果转化应用中心和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提升企业的合作创新能力。建设武汉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武汉分院、启迪协信工研院、哈工大机器人国际创新研究院、华中数控武汉智能工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推进武汉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技术工研院创新提升。(责任单位:经信局,相关园区)

5.全面推进创新要素集聚。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加强对双创孵化平台的扶持,细化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认定标准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双创孵化平台的引进、评价、考核等管理工作,优化平台的服务功能,提升孵化水平和效率。依托商务城和智慧生态城两大园区,加快引进国内外专业孵化平台,推进孵化器、工研院等创新平台项目落地建设。强力推进招才引智工作,组建武汉开发区人才发展集团,积极探索人才工作市场化的道路,聚焦人才举荐与评价、人才引进与服务、人才公寓建设与管理、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开发与运营、人才项目孵化与投资、人才教育与培训等业务板块,整合优质资源,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打造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构筑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建立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风投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以投资基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建立财政部分引导出资、社会资本参与的政策性引导基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入国内外知名天使投资人(机构),鼓励本土龙头企业、孵化器、工研院等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加大力度支持风险投资机构集聚发展,构建科技金融创新发展体系。(责任单位:经信局、招商局、组织部、财政局、商务城、智慧生态城)

6.打造国家级检验检测及认证示范区。引进和培育一批高端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机构,推进汽车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地测集团检测产业基地、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园区建设。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汽车零部件、通用航空、桥梁钢结构、电子电器、标准认证、智能制造(机器人制造)、建筑工程(节能环保)等领域,构建与武汉开发区(汉南区)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检验检测产业体系。通过5年建设,形成立足武汉、辐射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中部检验检测服务业中心,打造集研发设计孵化、检验检测认证、标准制修订、培训配套服务于一体的检验检测全产业链,构建全覆盖的本地化快检体系,助推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场监管局、招商局)

7.实施知识产权、质量品牌和标准化提升战略。大力推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广泛宣传开发区知识产权政策,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加快推进中国武汉(汽车及零部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专利快速预审。大力推进开发区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的工作。实施创新、标准与产业协同推进计划和“企业标准领跑者”培育计划。实施质量品牌培育计划,推荐企业参与湖北省长江质量奖、武汉市长江质量奖和湖北名牌评选。(责任单位:知识产权工作中心、市场监管局)

(三)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8.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按照“体制优化、精简高效”的原则,推进机构改革。探索实施全员聘用制和以绩效为导向的差异化薪酬激励机制,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畅通事业单位干部成长渠道。完善产业园区管理机制,进一步明晰园区职责,创新园区绩效目标考评机制,形成“园区围着企业转”的工作格局,建立园区评价部门工作的考核机制,形成“部门围着园区转”的工作格局。创新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形成符合本区实际的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深化区属国企改革,积极发挥政府政府性投资基金的战略引导作用,引入国内外优势产业基金,加大对开发区新兴产业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投资,引导区属国企积极寻求各类资本合作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并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着力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民间投资比重。全力打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健全“企有所呼、我必有应”工作机制;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压缩企业有关事项办理时间,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改革创新,实施数字政府建设“一把手工程”,完善数字政府建设体制机制。推进“四办”改革持续深化,尽快实现“一网通办”,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大市场综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行为,对侵犯企业质量品牌、注册商标等违法行为给予企业维权法律支持,依法保护各类企业合法权益。(责任单位:组织部、财政局、经信局、统战部、行政审批局、宣传部、市场监管局)

9.建立完善高水平开放机制。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促进综保区建设发展。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和进出口政策,完善工作机制,围绕下一代汽车整车、芯片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龙头企业,高质量“引进来”“走出去”,推动“双招双引”向海外延伸,加强产业地标、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宣传推介,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区内企业实施一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项目。加快国际社区、医院、学校建设,优化国际公共服务环境。根据武汉市国际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我区国际社区建设规划。进一步推进武汉亚心总医院国际部建设,引进外籍医生来院行医,继续支持亚心总院扩大国际医疗商业保险覆盖范围。积极申办国际体育赛事,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深度融入国际化文化体育产业链,扩大开发区对外开放度。探索创新飞地经济、园区共建等合作模式。(责任单位:经开综保区、招商局、城乡建设局、卫计局、教育局、共建办、宣传部)

10.积极参与建设中部陆海大通道。着力提升联接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枢纽能力。推进汉南港区港口铁路专用线规划编制,对接国家过江通道规划,推动武汉开发区铁水联运建设,2021年完成规划项目论证。建设汉南港区纱帽作业区一类口岸基础设施(一期),2019年底申报国家验收审理。出台促进一类口岸扩大开放发展办法和实施细则,推动开辟开发区直达航线、江海直达和近洋航线。(责任单位:港口物流园)

(四)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11.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全力巩固军运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做好水电气供应和通讯设施运维服务,提高桥隧道路、交通站场、城市管线等建设利用水平,提升车站、商圈、景区等重点窗口单位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整治效果不反弹。着力构建精细化、集约化、智慧化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体系,坚持多规合一,持续推进沿江地区开发,推动区域空间、规模、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实施沌口六村综合改造及纱帽街、邓南街整村集并,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集中,促进改造集并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统筹实现区域产业功能、生活水平、城市治理等全面提升。抓好奥山冰雪小镇等项目建设,策划举办国际性重大文体活动,提升城市文化服务品质。加快推进轨道交通16号线等重点项目,完善公交线路与地铁站点衔接,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谋划推进水厂污水厂扩容、取水点集并、老旧小区二次供水等工作,完善停车场、消防站、充电桩、加氢站等基础设施。(责任单位:城乡建设局、国土规划局、发改局、环保局、城管局、智慧生态城、通航产业园、体育中心)

1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提升全区生态环境质量。落实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举措”和长江“五大保护行动”,巩固岸线整治修复成果,加快推进长江干堤险段综合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打造一批郊野公园、湖泊公园、街心公园、口袋公园和社区公园,努力实现全域绿化提升。大力实施水质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工程。常态化开展巡湖检查,做好排污口排查,提高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能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的专项治理,推动企业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强化拆除施工、建筑土方施工和渣土运输环节扬尘管控,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只减不增”。打好净土保卫战,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调联动机制,理顺消纳渠道,加快选址建设,研究推动生活垃圾科学分类收集和处理,加快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责任单位:环保局、城乡建设局、城管局)

13.加大民生改善力度。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增加优质医疗、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公共资源均衡化,谋划启动重离子医院等项目,快速推进爱莎、博实乐等品牌学校、武汉儿童医院西院、协和西院二期、武汉经开外国语学校分校等项目,鼓励和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中高端教育、医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满足市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从源头上遏制黑恶势力滋生蔓延。深化“万名警察进社区”活动,积极创建“五无”平安社区和“鼎星”平安城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车都。系统推进“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改革,深化拓展“红色引擎工程”,做实“双进双服务”活动,做好两新组织集聚区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扩大“车都红色蜂巢”党建品牌效应,创新社区党组织领导自治、法治、德治和服务群众载体,构建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新格局。(责任单位:组织部、人资局、城乡建设局、卫计局、教育局、公安分局、组织部)

14.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大力发展高质量农业,推进湘口水产产业示范园提质增效,积极引进中化农业等项目,尽快建成恒大现代农业、“中国种谷”项目,着力引进优质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推进“三乡工程”拓面提质,确保优质人才、资本、技术下乡,培育引进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提升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变农民为股民,建立健全农民收入保障机制,加大失地农民产业支撑扶持力度。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坚持部门联动,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资助政策,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监测,做到快速发现、快速上册、快速落实。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探索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文旅品牌。(责任单位:农业局、国土规划局、城乡建设局、招商局,各街道,农发投公司)

四、组织保障

1.完善工作机制。全区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研究谋划推动,狠抓落实落细落地。党政办(督查室)负责根据方案制订责任清单,明确责任、时限、要求,加强督查,抓好落实。绩效管理部门将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推动各项任务对标对表落实。区直各有关部门要各尽其职,主动作为,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区人大、政协、群团组织要找准切入点,积极主动作为。

2.强化作风保障。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践行初心使命,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建功立业。树立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大力培养和选聘具有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的专业化高素质干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加大容错纠错落实力度,为务实担当负责的干部撑腰鼓劲。扎实开展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三年行动,严格落实“十不准”规定,把中央“基层减负年”的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提升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营造良好氛围。在全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党中央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加强对贯彻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各项工作中先进典型、经验做法的总结宣传,激励全区上下拼搏奋进,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链接: 区人大 | 区纪委监委机关
主办单位: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党政办公室    地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川江池二路军山新城春笋C栋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地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川江池二路军山新城春笋D栋
隐私声明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 ©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

主办单位: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党政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

无障碍功能 武汉经开区

政府服务便民热线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