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武汉经开区城市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园区管理办公室,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和单位:

《武汉经开区城市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方案》已经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经开区管委办公室

2023616

(此件公开发布)


武汉经开区城市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米兰体育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区气象高质量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鄂办发〔20239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城市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武政办〔202221号)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目标,为打造中国车谷,奋力谱写借东风、定军山、强沌口、兴汉南创业新篇提供坚实气象服务保障。

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服务精细、保障有力的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体系,城市气象观测水平明显提升,分区分时段分强度预报业务基本建立,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加快发展,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80%以上,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7%以上,暴雨预警精细化到街道,准确率达到88%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0分以上。到203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气象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二、加快推进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一)优化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络。完善气象灾害地面监测系统,完成我区国家气象观测站建设,实施区域自动气象站标准化改造,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防御重点区域增设气象监测站点,实现六要素基础气象观测全覆盖。全区自动气象站点平均间距不超过7公里,气象灾害敏感区达到35公里。科学布设地基遥感垂直廓线观测系统和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系统,提升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卫星遥感综合监测业务平台,建设由便携式自动气象站、无人机等组成的应急移动气象观测系统,布设微型智能气象观测站。(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发改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财政局,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管理办)

(二)建设气象精准预报服务系统。发展分类强对流天气识别、追踪及预警技术,实现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冰雹和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分钟级动态更新。发展精细到街道,覆盖到城市管理网格的灾害性天气预警。形成滚动更新、零时刻到短中期的无缝隙数字化预报产品,空间分辨率精细到1公里,关键区域0-12小时逐小时更新。加强实况格点产品应用,针对暴雨、大风、雷电、积雪及结冰、低能见度等城市高敏感、高影响气象要素,开展影响区域、发生时段及强度预报。逐步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全区异常气候。(责任单位:区气象局)

(三)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推进城市气象服务与5G技术群、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协同融合发展,研发可视化、可交互、可适应场景定制的智慧气象服务产品。在应急管理、防汛排渍、城市建设、交通运行、医疗卫生、污染防治等行业,研发精细服务模型,开展风险预警和评估,发展基于影响的应用服务,开发标准化、模块化的气象服务插件。(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发改局、区应急局、区水务湖泊局、区住建局、区城管执法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卫健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大数据中心)

三、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四)充分发挥气象预警信息的先导作用。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实现红色预警信号向重点服务对象自动叫应。完善气象预警信息绿色发布通道和发布终端即时插播机制,提升手机短信全网发布速率,实现红色预警信号30分钟内送达重要部门、重点单位责任人和重点人群,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停工、停课、安全转移等应急响应机制。(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应急局、区教育局、区住建局,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管理办)

(五)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加强街道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推动气象灾害防御向社区(村)延伸。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设施建设,增强公共媒体气象服务信息传播力度,统筹城乡广播、显示屏、大喇叭等装置和公共新媒体服务平台资源进一步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保障及时性。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体系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纳入中小学科普教育体系,推动气象科普宣传进课堂、进讲堂。(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教育局、区科创局、区融媒体中心,各街道办事处)

(六)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深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升级改造和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建立气象、公安、民航等部门联合决策、协同指挥、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建立区域大气污染形势联合分析会商、综合研判和应急联动机制,提高重污染天气响应和管控能力。(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公安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

四、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七)加强气象科技项目开发和应用。积极申报省、市科技项目,将气象科技攻关项目纳入区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予以重点支持,在智能观测、灾害性天气预报、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推动5G网络、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智慧气象服务领域深度融合应用。(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科创局、区财政局)

(八)构建气象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气象与农业、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交通等行业协同创新。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大力培育具有经开区特色的气象科技产业,组建气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教育局、区科创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交通运输局、区交通大队、区水务湖泊局、区农业农村局)

五、提升气象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能力

(九)加强气象为乡村振兴服务。在特色农产品、农田建设示范区、种都小镇配套建设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为主要农作物提供全生产链气象服务。围绕甜玉米、喜鹊湖螃蟹等重点农产品,积极开展湖北省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打造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品牌。强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开展农业天气指数保险试点。(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农业农村局)

(十)加强气象为流域安全服务。健全气象、水利、水文联合会商研判和信息共享机制,发展重要湖库、中小河流暴雨洪涝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提高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率,开展长江、东荆河流域气象保障服务。(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水务湖泊局、区应急局)

(十一)加强气象为交通安全保畅服务。将交通气象观测站纳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在区内重要高速公路路段建设自动气象站。提高港口、险滩和事故多发水域岸基自动气象站布局密度。加强通航机场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交通运输局,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及港口物流园管理办公室、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管理办公室)

(十二)加强气象为人民美好生活服务。完善公共气象服务清单,构建全媒体发布矩阵,权威、精准、高效发布气象信息。推进天气气候对敏感性疾病和公共卫生影响的监测预警。增强城市应急处置、防洪排涝、交通出行、电力调度和大型活动等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在城市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文旅局、区卫健局、区融媒体中心、区供电公司)

六、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十三)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气象服务保障。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环山绿道建立负氧离子、紫外线等生态气象要素观测站,提高生态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能力。提升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精准度,强化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区域协同治理、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等气象服务,助力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十四)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交通安全、能源安全等影响评估。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为通风廊道规划、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等提供气象服务。适时开展碳监测、碳源碳汇影响评估,为经开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气象科技支撑。(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湖泊局、区农业农村局)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与武汉经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有效衔接。合理规划相关气象工程建设,确保方案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各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发改局,各相关部门和单位)

(二)加强投入保障。进一步落实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稳定气象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按政策做好气象部门干部职工、科技人才有关地方待遇保障,加大气象基本建设投资、设备迭代升级和运行维护等财政经费保障。(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气象局)

(三)加强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气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气象人才纳入车谷英才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的专业化气象人才队伍。(责任单位 :工委组织部、区气象局)


链接: 区人大 | 区纪委监委机关
主办单位: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党政办公室    地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川江池二路军山新城春笋C栋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地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川江池二路军山新城春笋D栋
隐私声明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 ©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

主办单位: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党政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备案证编号:鄂ICP备2022016438号-1©1997- 版权所有

鄂公网安备 42011302000122号 网站标识码:4201130014

无障碍功能 武汉经开区

政府服务便民热线
12345